運輸戰(zhàn)線一老兵——記集團公司優(yōu)秀駕駛員柴自治
今年92歲的集團公司離休職工柴自治,是原客車隊駕駛員,35年駕駛生涯中,去過北國草原、西部新疆、陜北黃土高原、巴蜀大地、蘇北平原,累計安全行車240萬公里,始終保持車輛設備完好,服務質(zhì)量好,是職工群眾最滿意的駕駛員。
艱苦歲月
柴自治1927年7月出生在新鄉(xiāng)封丘縣,1949年3月在許昌參加工作,在私人車隊當駕駛員。當時的車輛,是從抗日戰(zhàn)場繳獲的運輸車,燒木炭或者木柴。1956年調(diào)到集團公司客車隊,先后在一隊、四隊當駕駛員、副隊長。
柴師傅當時開的車叫木炭巴士,跑起來很慢,土路坑洼不平,一遇下雨泥濘難行,去許昌拉糧往返一次需要半個月。早上8點出車,他4點多就要起床,先把水燒開,還要準備小塊狀木柴,裝上三四麻袋路上用,若是路上木柴不夠,還要到附近山坡上砍柴,火燒得不旺水蒸氣不足,汽車跑起來就沒勁。
愛車如命
他愛護車輛如愛自己的眼睛一樣,出車跑長途,無論任務多么繁重,只要駕車歸隊,第一件事就是對車輛進行檢查保養(yǎng),擦去泥土,搞好衛(wèi)生。清洗一次至少得兩小時,不管用多長時間都要清洗干凈。有人勸他說,大客車是閑不住的,一會兒又有任務,你一跑又泥糊糊的,何苦呢?柴師傅回答說,咱們干這一行的,講究的是服務質(zhì)量,讓乘車人看到車里車外臟兮兮的,就是不說什么,我也覺得對不起人呀。我們辛苦點,把車輛檢查保養(yǎng)好、設備維護好,乘客坐車會有一個好心情。你說是吧。
他對待工作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。柴師傅的客車上有一個“百寶箱”,里面裝的是他平時收集的螺釘螺帽、舊配件。他深知公司不易,帶頭響應公司領導過緊日子的號召,堅持修舊利廢,從節(jié)約一滴油、一顆螺絲釘做起,車輪內(nèi)胎壞了自己卸自已補。他常說,多看看多聽聽,螺絲松動緊一緊,扒個輪,補個胎,沒必要請人花錢,再說公司家再大,那也是血汗錢,創(chuàng)點效益多難呀,能節(jié)約的、能做到的事還是自己做,省點是點。他在設備維修成本方面是全隊最低的一個。
安全第一
柴自治文化程度低,很多字不認識,他就把交通法律法規(guī),交通安全知識讀本拿回家,讓兒女們給他讀,他用心記,到車隊再講給其他駕駛員聽。他刻苦學習的精神,為車隊青年駕駛員樹立了活到老、學到老的榜樣。
他知道交通安全是駕駛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,始終保持居安思危、警鐘長鳴的工作態(tài)度,從不違章駕車。出車前對機油、冷卻液、剎車、方向盤等逐個檢查一遍,決不讓有故障的車上路。
在車輛行駛中,他堅持不超速、不搶道、不加塞、不闖紅燈,不與別人賽車,不開快車和飛車。創(chuàng)下了安全行駛240萬公里無事故的好成績。
柴自治以忘我的敬業(yè)精神,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,為運輸事業(yè)傾灑滿腔熱忱、捧出全部真誠,值得永遠學習,發(fā)揚光大。